英 文: | Camphor tree |
學 名: | Cinnamomum camphora (L.) Sieb. |
科 別: | 樟科Lauraceae |
別 名: | 樟、樟仔、本樟、香樟、芳樟、鳥樟、栳樟、油樟、Camphor tree |
原產地: | 台灣、中國南部各省、日本、琉球、印度 |
常綠喬木,株高30-60公尺,全株各部位均有芳香氣味,陽性植物,土壤貧瘠影響亦不大,樹皮黃褐暗灰色,樹幹常縱向深溝裂;葉薄革質,平滑無毛,闊卵形,互生,離基三出脈,葉背脈腋有腺窩,將葉揉之,常香氣溢出。花甚小,綠白色,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果實為漿果,核果球形,熟時呈紫黑色。春季為播種適期。
臺灣的樟樹原來蓄積非常豐富,全島約1800公尺以下之中海拔山區或平地都很適宜樟樹的生長,可惜日據時期設「樟腦專賣局」大量砍伐樟樹,煉製樟腦,販售圖利。光復後,山區已無樟林。南部恆春半島地區之樟樹,植株通較低矮,樹幹萌芽性強,溝裂不明顯,特別稱為「栳樟」或「鳥樟」。全株散發特有清香氣息,故在民間多稱其為「香樟」。常見有芳樟(即紅樟)和白樟兩個品系,紅樟新枝樹皮紅褐綠色,葉柄也是紅褐色,油多腦少,樟香濃郁;白樟油少腦多,樟香較淡;紅樟為本群中香味最佳者。白樟成長快速,本校校園常見。苗栗縣、雲林縣、南投縣、臺南縣以樟樹為縣樹。全株除可供提煉樟腦、樟油外,木材性質甚性,可供建材、家具、雕刻等用途。為著名的綠美化樹種,林園樹、行道樹或植為防風林均極適宜。
至真樓前、中庭、操場、生態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