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老師:林倍賢 老師
德國學者哈伯瑪斯假定我們可以進入一種理想的言說情境,其中包含自由參與、平等表達、不受外在的權力或意識形態所影響等原則,尤為重要的是能在對中提出「較好的論証(better argument)並理性地明辨」。
然而,理性溝通與有力論證的表現能力並非人人都可擁有,必須經過相當的閱讀與培養方能稍窺門徑。哈佛名人─邁可• 桑德爾《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可訓練吾人對公共議題有清晰明辨的理路,使能更具現代公民的資格。
例如在書中第八章介紹亞里士多德的正義論時,提及其政治哲學有二大核心:
一、正義要問目的。在決定誰有什麼權利之前,要先把該種社會機制之目的 (telos) 搞清楚。
二、正義有榮譽性。要問某一功能之目的為何,至少有部份一定要問它所獎勵的美德是什麼。
書中舉了一位患腦性麻痺、靠輪椅行動,卻不妨礙其為美式足球賽帶動氣氛能力,而成為校內人氣極旺的啦啦隊員卡莉 (Callie) 的例子,雖然她表現優異,但在球季接近尾聲時,卻被踢出啦啦隊。原來是校方在某些隊友及其家長的壓力下,要求卡莉明年若想再入隊,必須跟別人一樣經過嚴格的體操甄試,包括劈腿、翻觔斗,此舉無疑宣告卡莉無法再入選啦啦隊。
作者以亞里士多德的正義論觀點分析,要評斷卡莉是否有權利加入啦啦隊,須先問啦啦隊的社會機制目的為何?是角色扮演地恰如其分以激勵士氣的榮譽,或是必須具備擅於翻觔斗或劈腿的資格?
在閱讀後,吾人引發的爭議,是話題中的話題。我們思考以下這個問題:一位居住於台中市西區的成績優異國中畢業生,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只能就近進入學區內的忠明高中,而被中一中/中女中阻擋於門外,這種情況是否公平?讀者也能從閱讀本書所舉例證中獲得應然的剖析見解。
本書名雖然標榜「正義」,重點卻是思考力的訓練。邁可• 桑德爾有教學天才,新聞事件信手拈來都是正義思考的案例。要解釋康德,他使用柯林頓偷腥案。要解釋羅爾斯,他搬出伍迪艾倫。作者將理論與事例相結合,並以深入淺出的敘述啟發讀者的思考;若人人能把理性帶進公領域,則哈伯瑪斯所期許的「公共論壇」將可落實,而公民對話才能向上提升,民主程度將會更深植。
【作者簡介】
邁可.桑德爾
哈佛大學教授,也是世界級的學者,曾獲得哈佛大學教學卓越獎,以及美國政治學會頒發特別成就獎。他屢屢獲邀至世界各地講學,曾於巴黎索邦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於牛津大學的坦納人類價值講座講學,也是英國廣播公司2009 年里斯講座的講者。他的著作已被譯為十八種語言,其中《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一書暢銷全球。
● 資料來源 博客來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