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老師:歐世新 老師
近年來“全球暖化”議題發燒,聯合國為此召開會議,簽署“京都議定書”,針對各國的溫室氣體(主角CO2、CH4等)排放進行管制,強迫各國政府節約使用能源(石油消耗),並促使能源使用的結構轉型,讓人類順利過渡到另一個非石油的文明。
請大家隨著作者的時光旅行機,由歷史及數據去探討嚴肅科學議題,及近代文明發展與躍進,人類為自身利益、便利,對地球環境造成影響破壞,使得其他的生物在地球的生存壓力加大,地球不是人類獨有,應是所有生物所共同擁有,目前人類的所作所為是否合宜,值得大家深思反省。
早期地球上植物攝取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動物吃植物間接得到化學能,植物攝取太陽能過程中會消耗大氣中CO2(減碳),當動植物死亡後深埋在地下,逐漸轉化成石油、天然氣(將碳鎖在地下)。但人類從工業革命後,大量能源需求開始大量開採石化燃料來使用,又將CO2重新釋放回到大氣中,加上大量砍伐森林,又減緩CO2循環;導致大氣中的CO2濃度逐漸上升。長期而言“全球暖化”對地球氣候是否皆為壞處,未有定論;但短期內氣候異常,天然災害發生頻率與強度皆有升高趨勢,是值得大家作進一步探索,期望大家一起「節能減碳愛地球」。
【作者】蓋爾.克利斯欽森(Gale E. Christianson)
印第安納州立大學文理學院特聘教授,執教歷史。擁有多冊著作,包括《天文學家哈伯》(Edwin Hubble: Mariner of the Nebulae)(方智1998年出版)、《面對造物者:牛頓及其時代》(In the Presence of the Creator: Isaac Newton and His Times)等。
克利斯欽森教授的課程包含了科學、社會學及世界文明等多項主題,他曾贏得多項殊榮,更獲選成為古根漢紀念基金會的獎助學者。現居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台勒荷(Terre Haute)。
資料來源 金石堂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