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圖
書
殺戮的艱難
作者:張娟芬
出版: 行人文化實驗室
領域:社會領域
級別:高初
簡介

 推薦老師;賴維真老師

        當我們對於「死刑」這件事情沒有太多的了解時,我會支持!但是當我了解的更多的時候,我的論點不是壞人不該死,而是我們該動手嗎?
 
       我們會覺得需要「死刑」來維持社會秩序,大部分是因為我們都站在「準備害人」角度思考死刑的議題,而死刑真的帶來嚇阻犯罪嗎?
 
        計畫犯罪可以嚇阻,但臨時起意和人格問題就難以嚇阻了!歷史有名的辯護律師丹諾認為,社會是一個整體,不要柿子挑軟的吃,把責任歸於罪犯然後消滅他了事,似乎說明了犯罪不是單因,裡面還包含很多社會因素,壞人殺死了一個人,結果誘使我們也不把壞人當成人看,也殺了他,一樁殺戮繁殖出另一樁殺戮,我們借用了罪犯的心態,讓自己同意殺了罪犯,殺人簡單嗎?影片中殺人簡單是因為噴出來的是番茄汁。
 
       廢掉死刑,我們納稅人為什麼要付這個多錢?養一個犯罪者在監獄裡,所以殺掉,便宜而且省事,綁票者不是也是擔心受害人逃跑,才殺了他。關於生命權,不能用「便宜、省事」來進行。
 
       死刑會誤判嗎?美國的研究誤判機率是七比一,台灣政府至今花了四十六億八千萬在冤獄賠償,每年約花納稅人四點七億,我們的誤判率會比美國少嗎?判錯刑期可以用冤獄賠償,殺錯人要怎麼回覆生命?大家都站在「準被害人」的角度,很少想過,有可能我被誤會成「準加害人」的時候,那該怎麼辦?
 
    「當我們無法適度懲罰罪犯,人們所看見的是正義流產。」──蓋瑞•史賓斯(Gerry Spence)當我們問:「應不應該廢除死刑?」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都沒有懷疑「壞人該不該罰?」的問題。大家應該都會同意壞人該罰。問題是:我們找對了真兇嗎?他有多可惡?我們要罰他到什麼地步?
 
     也就是說,正義不是「殺人者死」這麼簡單,而是在可怕的犯罪中,要抓對人,給對適當的懲罰,正義才可能獲得體現。所以該不該廢除死刑,目前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從今天起,我們應該思考更多。
 
                                                                                                                        
【作者簡介】

       張娟芬,丹麥阿胡斯大學與德國漢堡大學聯合授與新聞學碩士。參與社會運動多年,因為蘇建和案的因緣,關注司法改革等人權議題。

  作品曾獲中國時報十大好書、聯合報年度選書、台灣文學獎。現專職寫作,著有《姊妹戲牆》、《愛的自由式》、《無彩青春》、《走進泥巴國》等書。

資料來源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心得分享
返回上一頁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