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圖
書
這才是心理學!:如何以科學方法理解人類行為
作者:Keith E. Stanovich
出版:遠流
領域:生命教育領域
級別:高高
簡介

推薦老師:王孜寧老師


        常有朋友或學生一聽說我是讀心理學相關背景出身,就迫不及待地問我:「那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或者,在我提及「心理測驗」一詞時,腦海浮現的盡是坊間提供的「趣味心理測驗」—例如在某情境下選擇某種動物的人就是怎樣個性的人。這些趣味心理測驗固然有趣〈其實我本身也偶爾會看看這些測驗來紓壓〉,但或許容易讓大眾誤以為「這就是心理學」!

        每每到了選組選系的時候,許多學生常表示自己對於心理學的興趣濃厚,但追問之下卻往往發現對心理學的認識相當粗略、甚至是誤解。今日的心理學其實並不僅止於當初佛洛依德那套精神分析學派在沙發椅上的冥思,而是有更多的心理學家走進實驗室從事科學研究。
 

        是的,心理學是一門科學。本書作者Stanovich從實徵主義(empiricism)的派典出發,強調可證偽性、操作性定義、設計周全的實驗研究、統計數字所能預測的傾向,並且,最後必須從錯誤及缺陷中求進步,使得理論在慢慢修正中,逐漸接近真實。


1.實徵主義(empiricism):意指理論是透過控制良好的實驗所建立的,並且可以被其他實驗者一再的重複檢驗,經由證據累積而真正被建立。


2.可證偽性:任何科學理論都要留一扇窗,讓自己可以被修正或推翻,否則就不能被稱之為科學,這就是『可證偽性』。


3.操作性定義:一種可被公開觀測到的指標。如果我們問什麼是「學業成就」?或許能得到許多不同的答案,但是在研究中當我們以「大學學測分數」做為「學業成就」的指標,這就是一種操作型定義;又例如『大氣壓力為76毫米汞柱高』,這就是「大氣壓力」的操作性定義。


4.相關和因果:現實中的因果有些永遠同時出現,但事實上是第三原因造成,甚至是許多原因同時出現,並產生交互作用才能導致特定的結果。因此必須透過科學研究才能釐清各個因素之間的關係。
 

5.見證、個案與統計:科學很多結論是用機率趨勢描述,而非必然性,例如談到「吸煙會導致肺癌」,或許就會有人跳出來說:「某個老菸槍就沒得到肺癌呀,所以這個理論是說不準的!」在利用個案特殊性的同時,卻忘了機率統計雖然不能回答我們絕對的結果,但是個預測的傾向。
 

        這本書不但適合所有想認識「心理學」的人,建議那些想了解何謂「科學」的同學也可以好好拜讀這本大作,應該都能從中更深刻的認識「科學的心理學」!

 

【作者簡介】


       史坦諾維奇Keith E. Stanovich是國際知名的應用認知心理學家,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人類發展與應用心理學系應用認知科學講座教授,研究領域主要在閱讀與推理方面。他是美國心理學會(APA)及美國心理協會(APS)會士。1990年任教於美國奧克蘭大學時,成為同時獲頒該校卓越研究及卓越教學兩個獎項的第一人。

       其他代表著作包括:What Intelligence Tests Miss(本書獲頒2010年葛洛麥爾教育獎〔Grawemeyer Award in Education〕)、The Robot's Rebellion、Decision Making and Rationality in the Modern World、Who Is Rational、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Reading 等書及數百篇學術論文

資料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心得分享
返回上一頁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