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七年, 做為七0年代初期「新詩論戰」 的延長的「鄉土文學論戰」發生了。正好這一年,吳晟開始發表另一系列性連作:《向孩子說》,此一系列寫作時間比較長,從七七年開始一直到一九八三年,前後有六年。
七0年代的末葉,台灣充滿激盪、挫折和反省。七七年,鄉土文學論戰。七八年中美斷交,七九年,發生「高雄事件」。而從七七年的〈負荷〉開始,一直到八三年的〈沒有權利〉,吳晟的《向孩子說》,一共寫了三十六首。這些詩有幾個特點:
在形式上以詩人對自己的子女,進而對自己的學生,和自己民族的後代說話的形式,漫發成一個系列。詩人的感情從一個人的父兄、教師,不斷發展到民族的父兄和教師,諄諄叮嚀,表現出作者對民族明日棟樑熱切的期待和關切。
從七七年到七九年間,吳晟對於城市消費文明強力向農村滲透,表示了極大的關懷。台灣傳統農村中儉約、謙虛、勤勞、樸實、正直、誠懇的風氣和價值,迅速地在農村中崩潰。吳晟身為農村中的教育工作者,實際農業勞動者,不斷告誡民族後代,要勤勞、樸素;不要羨慕虛榮,要肯定傳統農村的美德;要尊敬勤勞、平凡的人民,不向權力和財富諂笑屈膝。這一類的詩,寫得優美,自然而真誠 (見〈試論吳晟的詩〉) 。在消費文化侵蝕家庭和學校教育之際,這些詩作中最好的作品,將長久召喚人們反省的心,而在今日鄉土教育推行方興未艾,也可以深耕人們心中對鄉土的愛戀之情。
評論家宋田水以為「這些作品大體而言,都是一些教育詩,是現代詩中少有的一種風格。」。究其內涵大約有下列四種訴求:
一、要孩子不要因為自己是農民子弟而自卑,而且要向一生一世都當農民的祖父母學習。如:〈阿媽不是詩人〉、〈阿媽不是模範母親〉、〈不要看不起〉、〈蕃薯地圖〉等。
二、要孩子別受浮華世界的誘惑,要維持鄉下孩子的純樸和自尊。如:〈成長〉、 〈阿爸確信〉、〈不要說〉。
三、勸孩子不要吵架,應該友愛、和諧。如:〈不要忘記〉、〈紛爭〉、〈愚 行〉。
四、表現父愛。如:〈負荷〉(選錄在國中課本中)、〈無止無盡〉、〈收 驚〉、 〈阿爸願意〉。
四個主題中,後兩者較平凡,較個人化;前二者,尤其是第一個訴求,是整本詩集中的精華,因為它在對孩子們苦口婆心的叮嚀中,十足流露出和《吾鄉印象》《愚直書簡》一脈相承的鄉土情懷。吳晟此一系列作品,已跳出個人化。對子女告誡的心境,提昇到對民族後代的說話。乃源於詩人的「鄉土之愛」所致。
蕭蕭評論吳晟的《向孩子說》,也說「這輯詩溫和的護衛鄉土、教育孩子,內斂而隱忍的力量,可以如細水之長流,文字之鍛冶,較諸咄咄逼人的書簡,更能產生長遠的影響力;也更符合中國農民傳統的普遍特質,真正守住泥土,放開胸懷的毅力與心胸。」。由此益見,詩人關懷子孫,下一代的仁慈殷切,孩子正是鄉土的芽苗,大地孕育滋生的種子,民族的血脈。
【作者介紹 】
吳晟
民國三十三年生,台灣彰化人,屏東農業專科學校畢業,現任彰化溪洲國中生物科教師。 吳晟曾以詩人的生份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室,為訪問作家。詩人教職之餘為自耕農,並積極從事文學的創作,出版有散文輯「農婦」、「店仔頭」等書,筆觸堅實而富感情,直接認同大地,關懷農村,以大自然和現實社會為文學的依歸,真摯動人,文藝界許為當前有潛力,有風格,自成文采理念的名家。
簡介資料來源:吳晟詩-蕃薯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