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鄉時尚:八倍速驅動創意經濟
作者:陳育平
出版:天下雜誌
領域:親子共讀領域
級別:高高


  原鄉時尚──八倍速文化創意驅動

  「原鄉」是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腳下風土,「時尚」是地方與世界溝通的國際語言。

  華陶窯執行長陳育平歷時220天,走訪日本、歐洲、美國75個鄉鎮,從八個過程,看「原鄉」如何走向「時尚」,八倍速引爆文化創意。

  1997年,英國在走過美國經濟學家波特(Micheal Porter)所謂「生產、投資、財富驅動」等經濟發展階段後,率先以「文化創意」做為新世紀的經濟驅動力,並因而立法推動之;亞洲的南韓、泰國,也在1999年通過相關促產法案。2002年,台灣將文化創意產業納入「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劃。這幾年來雖然立法遲遲沒有進展,「創意」、「品牌」、「設計」、「風格」、「時尚」等訴求已在消費市場上發揮重要影響力。

  做為台灣文化產業的指標,華陶窯執行長陳育平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是最能涵蓋、整合人類文化發展進程的產業……。」然而,如何才能將地域性的文化創意動能,提升成為國家級的競爭實力?2004年,本書作者陳育平獲得亞洲文化協會的獎助,在220天當中,走訪了日本、歐洲、美國的75個鄉鎮,觀察到讓「原鄉」走向「時尚」、「文化創意」變成「競爭實力」的八個驅力

  環境風土:從一個地方的「環境風土」開始,人類在其上適應、安身立命,形成相異的生活觀、宇宙觀。

  用手思考:為了生存,因應不同的天然資源,在各自生命觀點的驅動下,進而累積「用手思考」的能力。

  生活圖像:隨著對材質的掌握能力提高、工法精進,表演藝術、視覺藝術、生活風格得以豐富多元地呈現,形成「生活圖像」。

  時間脈絡:環境土地、手的思考力、生活圖像在時間軸裡歷經變遷,留下軌跡,而有了「時間脈絡」。

  博物館學:變遷的歷程中,新的代換舊的,原先的軌跡與層次,逐漸透過「博物館學」持續與大眾互動,新世代的教育,得以累積在集體智慧的基礎上。

  支持體系:頻繁而自由的溝通互動,層次豐富的、政府與民間的「支援體系」形成愈來愈密實的網絡。

  交叉詮釋:新與舊、跨媒介、跨材質、跨技術、營利與非營利,無界線的「交叉詮釋」,激起更多火花。

  數位溝通:訊息、概念大量產生,溝通成為要角,藉著「數位溝通」更有效傳遞一個地方、一個國家、一個產業的差異與特殊性。

  前四個驅動力是文化生命圖譜的種籽、基因;後四個驅動力則是顯影與再詮釋。在這八大驅力的不斷循環、加乘下,文化創意的基底才能源源不絕地湧出,讓「文化」變成「文化財」。

作者簡介

 陳育平

        人類登陸月球之後9天出生,太空時代新老靈魂。唱歌有時,跳舞有時,獨獨不能少了山和海。唸過歷史、建築、義語,現正攻讀科技與創新管理,研究創意經濟的城鄉文化土壤,以及跨產業間的文化創意網絡。

  華陶窯執行長。2004年亞洲文化協會「ACC-智邦藝術獎」受獎人。2005~07年青輔會「原鄉時尚競賽」顧問團總召集人。

簡介資料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