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貴族學校的老校長,退休後將多年來作育菁英的心得歸結成書,為德國教育界投下震撼彈。他無畏德國社會長年來對於過往軍事紀律的敏感、禁忌,向老師和家長高喊:鐵的紀律,才是愛的教育!
畢博校長在書中指出,現今的教育者希望給孩子自由,卻沒有深入理解到:真正的自由,是從自我規範而來。失去規範的依靠和引導,孩子只會因亂無章法而迷失,最後被迫在社會的殘酷現實中辛苦求生。父母師長不願勇敢管教孩子,給孩子可依循的規矩,反而會把成長的重擔全由孩子自己承擔。
大人的權威給孩子安定感。他們需要大人給他們方向感和立足點,做為他們的模範,為他們立下目標、劃定紀律的界限。這些具體有形的規範,如處罰、儀式化的習慣、生活常規,其實減輕了孩子的負擔。當孩子進入發覺自我的青春期,權威會跟他們磨擦衝突,卻也有鼓勵他們超越界限的作用,讓孩子從中成長。
海倫.凱勒如果沒有蘇利文老師嚴格、堅毅的愛的紀律,只能在父母的同情和溺愛裡沉淪。因為紀律,貝多芬的音樂天賦才得以發展、提升。品格、教養的建立,關鍵就在於紀律。紀律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練習,練習,練習!重複是一切事物之母。教養必須成為第二天性,得像呼吸或消化那樣,不必透過理解,就能發揮作用。」「要把孩子教導成規範的主人,而非成為規範的奴隸。」畢博校長呼籲大家「忍心」要求孩子服從紀律,小處的堅持,為孩子建立秩序,讓孩子有更多餘裕發展自己,掌握未來的幸福。(王妙玉/撰文•整理)
【作者簡介】
班哈德.畢博(Bernhard Bueb)
1938年生,哲學博士。1974年至2005年擔任德國薩勒姆王宮中學(chule Schloss Salem)校長。
薩勒姆王宮中學為德國最大、最知名、要求最嚴格的私立中學,曾培育了西班牙索菲亞王后、英國菲利普親王等歐洲皇家和德國貴族子弟,及德意志銀行總裁、BMW總裁等政經決策人物、歐洲顯赫名流。該校且與其他世界名校接軌,推廣真正對孩子有益的「愛中有紀律」教育。
【譯者簡介】
楊夢茹
東吳大學中文系畢,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德國文學博士,著有《從憂鬱到豐美:歌德的精彩人生》,譯有《恐懼的原型》等十餘冊書籍。
簡介資料來源:圓神舒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