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祕密》是一部少年推理小說,結合了文圖影像、運用大量電影技法,出版後雄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並且得到2007年美國鵝毛筆文學大獎高度肯定。這本可以稱為「紙上電影」的作品,厚達五百多頁,其中跨頁黑白素描插畫就多達一百多幅,佔了全書超過一半的篇幅。這些畫風細膩的鉛筆插畫,猶如電影鏡頭般,不時放大縮小,逐漸聚焦或拉遠鏡頭,甚至出現連續好幾十頁的追逐畫面。
這些插畫不只是作為裝飾或交代故事背景,而是在恰到好處的地方銜接著前後文字,肩負了用圖說故事的重要任務,是故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全書大量採用黑色底色,包括每一頁的黑色邊框,試圖重現電影院裡的黑暗視野,迫使讀者把視線凝聚在作者要我們看的焦點上。翻開第一頁之後,就是二十多幅的畫面,先是地球全貌,然後視角慢慢推進,鏡頭逐漸拉近拉大,我們看見1930年代的巴黎全景、火車站、走廊、排氣孔......,直到定格於男人的一隻眼睛。直到這時,作者一個字都還沒有寫,就已經交代故事主人翁及故事主要發生的場景,也成功建構了一種懸疑緊張的神祕氣氛。這樣的佈局,對於從小看電影看電視長大的視覺影像世代讀者群,大概一點也不陌生。
曾獲得美國凱迪克獎,其兒童繪本插畫功力早已被受肯定。數年前,他閱讀到在電影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表現主義電影始祖喬治•梅里耶的真實故事,印象非常深刻。梅里耶除了是默片時代的知名導演,他同時廣為人知的嗜好就是收藏精緻的機械發條玩具,其中有些人形機器上了發條之後,甚至可以寫詩畫畫,令人嘆為觀止。梅里耶後來將這些機器玩具捐贈給巴黎的一家博物館,卻被擱置在潮濕的閣樓裡無人聞問,最後終難逃被丟棄的命運。賽茲尼克忍不住想像,如果有個男孩子發現了那些損毀、生鏽的機器,加以修復,會怎麼樣呢?就在那一刻,雨果和他的故事誕生了。
繼《魔戒》、《哈利波特》、《達文西密碼》之後,許多讀者引頸企盼,希望再度看到又一長篇巨作問世,重嚐熬夜閱讀的癮。不過,《雨果的祕密》雖然頗具重量,但故事本身及文字皆不脫一般少年勵志小說的格局:孤兒、友情、懸疑、冒險、成長、獨立。這是一本情節並不複雜、價值單純、正向、樂觀的英雄之旅的故事。(丁凡)(轉載自2007.11.25中國時報開卷版)
【作者簡介】
布萊恩.賽茲尼克(Brian Selznick)
2002年凱迪克銀牌獎得主,賽茲尼克曾以《霍金斯的恐龍》(The Dinosaurs of Waterhouse Hawkins)榮獲二○○二年美國凱迪克銀牌獎(The Caldecott Honor),以《惠特曼:寫給美國的詩句》(Walt Whitman: Words for America)榮獲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最佳插畫獎,這兩本書的作者均為芭芭拉?凱利(Babara Kerley);他與潘.幕諾茲.萊恩(Pam Mu?oz Ryan)合作的《瑪麗亞在唱歌》(When Marian Sang)獲頒希伯特銀牌獎(The Sibert Honor);除此之外,賽茲尼克所創作的諸多知名繪本與小說,更是獲獎無數。
談及本書的創作靈感來源時,賽茲尼克說:「數年前,我讀了蓋比•伍德(Gaby Wood)的《艾迪生的夏娃:探求機械生命的魔術史》(Edison’s Eve:A Magical History of the Quest for Mechanical Life),因此得知許多機械發條玩偶(也就是所謂的機器人)收藏品的真實故事;原物主將這些機器人捐贈給巴黎的一座博物館,它們被擱置在潮溼的閣樓裡,最終難逃被丟棄的命運。我想像有個男孩發現了那些損毀、生鏽的機器,就在那一刻,雨果和他的故事誕生了。」
塞茲尼克目前住在紐約的布魯克林,以及加州的聖地牙哥。
【譯者簡介】
宋珮
出生於金瓜石,在山野間度過童年時光。高中時開始閱讀文學作品,大學進入外文系就讀,並且在那段期間發現圖像閱讀的樂趣,因而決定出國進修藝術史。在國外旁聽電影方面的課程時,對早期黑白電影尤感興趣。回台後,先後在大同大學、基督書院任教,並且開始研究繪本、翻譯書籍、寫作散文及畫插畫。
目前在中原大學擔任「基督信仰與藝術」、「從電影看人生」講師,也在誠品書店、國北教大、宇宙光開設繪本和藝術欣賞課程。另外還和先生鍾榮光合作攝影與繪畫的專欄〈影像對畫〉,刊登於《校園雜誌》。至今所翻譯的繪本約三十餘本,另譯有《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並出版散文集《寫生冊頁》。
■ 宋珮老師導讀《雨果的祕密》
【得獎記錄】
2008年美國凱迪克大獎金牌獎
2007年美國出版奧斯卡「鵝毛筆獎」
2007年美國「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童書
2007年美國紐約時報最佳童書插畫獎
2007年美國「國家圖書青少年文學獎」提名
美國兒童圖書館協會選書
2007中國時報開卷年度最佳青少年圖書
2007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
聯合報讀書人版推荐好書
新聞局推荐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簡介資料來源:台灣東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