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著升學的壓力,我們桌前經常是由一篇篇文言文和白話文交織而成的書本。為了升學,我們要看一篇又一篇的文言文,掌握其中所有的考點、文法、注釋。但我經常是一知半解,明明考試都可以全對,卻總有些疑惑得不到解釋。
這本書的作者運用貼近現代學生次文化的語言,寫出了課本中常被忽略的背景、點出一些應當被更正的解釋,將那一篇篇我看過、背過的文言文,用另外一種方法詮釋出;更將古文與現代社會做結合,讓我更能理解古人當時的喜怒哀樂,解開了在熬夜讀書時十萬個「為什麼作者要寫出這篇古文呢?」的疑惑。
而我特別喜歡作者詮釋蘇軾赤壁賦的這篇,其中一段寫到:「中華民國的教育方式頗能讓學生感受到古代文人被貶謫的痛苦。蘇軾的痛苦,學生或許可以明白:想做的事往往不能做,不想做的事情往往必須做。黃州是蘇軾的牢籠,學校是學生的監獄。他們都是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的罪人,不停接受教育與鞭策,然後才能赦免罪刑成為更好的大人。」回頭看向自己的內心,似乎在學習過程中被狠狠地壓埋在壓力的深水裡,被考試、分數、排名架在刑台上。看到這段話,猶如遇見知己。
作者用簡單且通俗的一句句話,寫在一篇篇古文的門口匾額上,吸引著我的進入。將古文抽絲剝繭,緩緩地道出那些無比接近真實情感卻在教學時被遺留下來的言語。古人的人生難題,往往也是我們午夜夢迴時思考的,他們在各種過程中得到屬於他們的解釋,總是可以在這裡找到一部份屬於我自己的方向。
我悠游在這片看似輕鬆的言語裡,透過這些經典,找到重新看待古文與人生的全新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