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是以辛亥革命前後,閉塞落後的農村小鎮未莊為背景,描述的是一名姓名、籍貫不詳,人稱阿Q的人一生的事蹟。阿Q,以「Q」這個字來說,那一撇代表著辮子,中間的O則意謂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空殼。
魯迅將阿Q刻畫為鄉下無賴漢,喜歡與人吵嘴打架,每每和人打架打輸,就以「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的話,安慰自己,竟也就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當阿Q被閒人揪住辮子,要他自認「人打畜生」時,他也以自己能自輕自賤為榮。這就是阿Q的人生哲學,同時也是魯迅認為中國人之最大惡習—「精神勝利法」。當你掉入了一蹶不起的深淵裡,利用精神勝利法,起碼可以獲得基本的自我安慰;反之,這種想法只是自欺欺人罷了,只是對現實的自我逃避,因此,阿Q自始至終都無長進。就是這自我麻痺的愚蠢想法,致使中國無法「自強」與「革新」,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阿Q精神,已悄悄的,在中國歷史上種下不小的禍根。
魯迅把阿Q的死與辛亥革命連在一起,他認為辛亥革命並沒有給農村帶來真正的變革,也沒有改善眾多窮苦人的生活。書中也描述了那些要起來反抗,卻不明白革命為何的群眾—他們只是一味的盲從,成了悲劇時代的犧牲品。雖然阿Q舉手投足間,集中國人之惡習於一身,但當阿Q糊裡糊塗的畫押、被槍斃時,竟發現可惡的還是那些趙太爺、假洋鬼子、舉人老爺等土豪劣紳;小說結尾那些嘆息自己「白跟一趟」的看客,更表現了中國人喜看殺頭的變態心理。
阿Q鄙視城裡的人,然而可笑的才是未見世面的未莊人啊!這種自負、以自己為尊的想法,實際上就是中國天朝思想。中國人固自以為文化高於一切,鄙視別國為夷狄之邦,以至於清末,外國的科技、知識傳入中國之時,清廷仍自居為天朝上國,就連自強運動也是抱持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態度,進行器物上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