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次在國文課的某一段影片有介紹到阿Q正傳,其中對「Q」有很貼切的解釋,Q字的形狀像一個有長辮的人,而這就是滿清高壓統治下人民的模樣,而在第一章序裡魯迅有提到因為實在找不到適合的名字作傳,於是只好「盲從」陳獨秀的新青年,把阿Quei取偏旁成阿Q。這簡單的序,我認為魯迅在傳達一件事:醜陋的中國人連名字都不清,反而用洋字取代,簡直是看清了自己本土的文化。
再來我覺得最令大家對阿Q正傳有印象的就是書中阿Q的精神勝利法,書中有一段話我印象十分的深刻:「阿Q他永遠是得意的,這或許也是中國精神文明冠於全球的一個證據了」,被人打還自稱是被兒子打,這種自我安慰的想法是非常可悲的,我想對一個現在讀者來說已經是夠難過了,更何況看到實際情況的魯迅來說一定極度悲憤,看到同是中國人卻如此地自欺欺人,而且當時正值辛亥革命前後,經歷了不少被西方列強的侵占,不只是魯迅,一定也有其他愛國民族分子有同樣的感受。記得魯迅有提過其實這些可悲的阿Q思想主要源自於封建勢利壓迫下的結果,因為受到長期剝削的侮辱使得這些低層份子因麻痺而扭曲思想,而高高在上的上層官員或科舉人員更是十分的勢利眼也十分的現實,書中除了阿Q外的圍觀人群們也如孔乙己中的一樣失去了人情上的那份「暖」,於是整本書說盡了當時整體中國人的一大醜陋表現。
身為一個女生的我對於當中女性的卑微地位也感到十分不平,為什麼中國的男人本是可以做聖賢的而女人是聖賢道路的毀壞者?為什麼周是褒姒所毀的?難道當時寵幸褒姒的皇帝不是主要的罪魁禍手嗎?而且阿Q也認為一個女人在路上走一定是為了引誘男人,當我看到這些非常不公平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時,心裡更是難過,不只為當時的女人難過也為那些可悲的男人難過,我想魯迅也找到這中國一大缺點。而隨著人權意識的高漲,現在女性的地位提升,我想魯迅心情應該稍微被安慰了一下吧?
最後我想後人們對魯迅之所以會崇拜的原因在於他勇敢提出大中國的缺點,而且利用一位叫阿Q的人物描述出當時中國人的病態思想,在某些資料上有看到,當時魯迅一出版阿Q正傳時,許多人都驚恐的問:「是在說我嗎?」,可見一位會抓出問題並勇敢提出的人影響是非常大的,而不管是甚麼樣的社會都需要這種人,雖然我還是個高中生,但我也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像魯迅一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