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整個看完三國演義這個故事時是小學三年級,那時的我把圖書館各套三國演義都借回來了,我發現儘管故事敘述的方式大同小異,我還是可以一遍又一遍的看的不亦樂乎。我喜歡這部小說,因為故事中的人物總是解決了我無法想像的難題,用的還是那我摸不透、困惑萬分,卻又想喜愛想親近的神奇兵法。跟這本小說邂逅時,我著迷得是它詭譎變化多端的計謀。
第二次複習三國演義的我開始發現我喜歡這套書因為它其中的人物性格。我喜歡張飛,只因為他爽朗耿直,有話直說的個性令我欽羨,一點都不在乎他的有勇無謀。我喜歡諸葛亮,因為他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總會冷靜、理性的做出正確的判決。我喜歡趙雲,長阪城時不顧一切保護劉禪和劉備的兩位夫人,他在乎的不是為了救人而拼上小命值不值得,他在乎的只是昔日朋友,今日君王的家人身命安全。他勇敢、果決。
第三次想起三國演義是讀完了漫畫〈海賊王〉後,裡面白鬍子的一句話令我有感而發:「當海賊在海上不再是為了錢......。」我想起了三國演義。如果有人問我:軍人在戰場上打戰不是為了勝利,還有甚麼?我會說:想想關羽、張飛吧。
關羽為了甚麼為劉備出生入死,為了甚麼屈辱假裝歸降於曹,為了甚麼對曹的賞及誘惑視而不見? 張飛為了甚麼約束自己身在軍營,為了甚麼在長板橋吶喊?而夏侯惇呢?為了甚麼緊隨在被天下是為大奸臣的曹操身後?還有吳、魏、蜀底下的將領呢?為了甚麼忠心的跟在在大帥們的麾下?
如果不是為了義、為了恩、為了情、為了忠,何不乾脆每每打戰都派人送錢去勸降,為何當曹操擁有大量兵將時,天下人不靠上貼上?為何麼連劉禪這樣昏庸無能的人也要輔佐也要救?
我現在才發現,我喜歡三國演義,只為了簡單到接近荒謬的理由,因為我喜歡的不是兵法不是戰場,只是喜歡看著他們為了彼此難分難捨的情分而戰鬥。